訪問時間:2011年4 月28日
訪問地點:太原路324工作室
![]() |
忠銘老師在舊香居為人解說版畫(攝影者:阿嘉) |
緣起:
一直就想要訪問忠銘老師,因為他在課堂上,總是充滿了能量在傳播版畫的技法和關於藝術創作許多有趣的事情。當他答應接受採訪時候,也特別傳給我了幾篇關於他的稿子或是他寫的稿子,這些都會讓人認為他就是一個專職版畫的老師,但是如果認為忠銘老師等於版畫老師這樣就太偏頗也太狹隘了…
那天和另外兩個同學來到老師的工作室,開始了我私心想要求教繪畫個人問題的探索旅程!而果然是入寶山沒有空手回呀!但是因為老師有太多的東西可以挖掘,而這篇我也史無前例的要以上下兩集播出,敬請期待喔!
大學進入師範教育體系 卻走出另外一條幽僻又美麗的道路
![]() |
記憶II / 1998 ( 服飾吊卡 ,童裝布台,燈箱,感應器,音響) 一件由各式服飾吊卡製成的嬰兒服飾 ㄧ段(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 重現童年的片段 |
可能跟遺傳或是家庭氣氛有關,小時候經常看著父親低頭繪畫的樣子,他也很習慣的就在一旁畫畫,所以忠銘老師說在他有記憶以來自己就非常愛畫畫,總是沈浸在繪畫世界中,因為他對於繪畫的專注也讓他能夠掌握許多繪畫的形式,但是也因為自己深知繪畫的技巧並非創作的全部,反而會想要把制式的技法放得較輕,開放的繪畫觀念思維才是他希望傳遞的重要元素。
一路從美術班進入大學,忠銘老師大學念的是培養專職小學老師的科系,因此這四年的大學教育的課程把教材、教法解構的十分清楚。還學習許多通識科目的教學教法,包括了體育、數學、國文都要學!裡面還有許多教學原理、教育心理學、兒童發展、兒童心理學,偏好繪畫創作的忠銘老師對於這些理論課程感到吃力。
忠銘老師在大學畢業之後並沒有照著正規腳步進入教職體系,卻決定投考臺南藝術學院的創作研究所,在完成研究所學習的道路之後,因為教育體系環境的巨大轉變,反而讓他思索成立藝術工作室的可能性,開拓了另外一條令人驚艷卻不同於一般的藝術教學之路!
用藝術比拼的戰場—南藝大
臺南藝術學院除了七年一貫制的中國音樂系或是西洋音樂系有大學部之外,其他都是研究所。因為是台灣當時唯一不分媒材的研究所,學校重視的是學生的創作特質,前幾屆的同學大部份都有穩定的創作經驗,創作就是這些人想要走的路,他們希望能夠接受更深入的創作理念和磨鍊才進來的。忠銘老師慷慨激昂的說:「在念大學的時候,經常會聽到老師說其他學校一些優秀的學生的作品,許多創意是多麼令人讚歎,能夠跟這些優秀的同學在南藝大相遇,可以在藝術領域上相互切磋,實在是難以形容的興奮!」
![]() |
記憶III / 1998 ( 嬰兒床 ,玩具火車,燈,音樂) ㄧ張嬰兒床 ㄧ列以逆時針方向前進的玩具火車 擺盪著牆上巨大的影子 純白的床腳 不斷敲打堅硬的地板 耳邊 安眠曲撥出銅片的柔軟音調 |
學校甄選學生的方式也很特別,必須老師和學生同時選擇對方才能夠進入學習,他記得在南藝大的考試,每個應試者可以說極盡所能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領 。忠銘老師記得當時帶了三件作品去覆試,雖然只有三件多媒材作品(本文中的前三件作品「記憶II」、「記憶III」、「關於家」即為老師報考南藝大的多媒體作品),卻是當時自己最鍾意的創作,也最能代表那時候的心境,我問老師為何是那三件作品,老師說:「雖然自己創作過很多不同樣貌的東西,但是我覺得拿出自己最喜歡的媒材,希望指導老師接受我這個學生時,也能夠瞭解我未來想要發展和專注的方向。」
![]() |
關於家 /1998 (壓克力球 ,鐵,燈具,磁磚) 懸浮房子 透明的球 在閃動的光線下走過沁涼的磁磚 我提出對"家"的疑問 為什麼沒有人在家? |
南藝大提供了藝術創作激盪的可能性和場域,忠銘老師說,那時候可以擁有一個創作與生活的工作空間,從房間的落地窗看出去是整面的山景,那是個必須真誠面對自己的場所。下課後,有些人會在不同的工作室流連,一起聊天、喝酒、喝茶,談每個人創作的東西,給與不同的批評,在互相串門子的過程中,可能又激盪出不同的作品!每個人在那裡練功、磨劍都為了能夠把創作的底子紮得更深厚,有時候藝術討論已經成了一種哲學辯證。
從創作中看到最內心深處的自己 發掘過去的記憶軌跡
忠銘老師在南藝大經歷和創作各式各樣不同層次的鏈結,甚至經歷過很多自我治療過程,這些過程他還在書上看到同樣的經驗,他坦承自己當時在完成作品之後,自己都會激動異常。他說:「有時候創作是一種療癒的過程,似乎有些東西是被自己埋起來了,還堆的很高,你自己也發現有問題,於是創作變成了自我挖掘的過程。」
我就問老師說:「那是一個怎樣的過程呢?!你怎麼去發現它?」忠銘老師說:「有時候會發現一種創作的語言一直不斷的出現,就會去思考背後到底透露出什麼樣的訊息?有時候是完成之後的結果;有時候是自己刻意去強化出來的,然後去看那個互動的關係。所以經常做出來之後會讓自己都崩潰了…」
因為忠銘老師小時候遇到一些家庭變故,那時候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但是很多不安全感卻被自己隱藏起來了。所以他利用創作發掘自己成長背景裡很深層的部份,所以當他發現那個畫面一直出來的時候,才猛然醒悟原來自己的特質、脈絡、經驗、背景、創傷跟缺點,都在這條路上都被烙印下來了。
![]() |
莫名風景 / 2000( 手繪平版) 那幾天 天空晾掛著一抹ㄧ抹的空白 我差點就看不清楚 記憶 的模樣 |
他說:「當創作者到了某一個境界的時候,已經沒有可以教授的老師,反倒變成是跟自己的對話,反省自己,以及對自己的關照,然後才能理出一條自己的道路。」也許現在聽起來似乎很輕描淡寫,但是其實在那個背後有很多不為人知的心酸。所以那時候老師已經沒能跟你討論技法,自己想要處理的主題也全非老師所能夠參與。如果作品不論從任何角度來說都已經無可挑剔,這種狀態也是危機,因為已經沒有人可以給他任何建議了,他說:「這是他的人生,別人無法替他過,同時對別人也可能太沈重了!」也許每個人都隱藏著屬於自己的過往痕跡,也都可能成為自己創作的養分呢?!
完全沒有創作上的包袱 對於創作的名利也已經雲淡風輕
他覺得在研究所的最後半年的時間裡到達創作的頂峰,那也是踩踏在過往不安心情下的語言。老師說大部份的時候,繪畫讓他建立成就感,所以他認為創作$非是在逃避不舒服的過去,忠銘老師說:「在學習過程中,比較用到的是眼睛和手,較少探討心靈層面,這也許是過往台灣美學教育比較不足的部份。」
![]() |
分不清楚雨水還是淚水 / 2000 ( 紙 ,碳粉,木片) 那幾天 我們一同乘著鐵製的機器 穿越雨季 兔子跟我說:有些事情,逝去了便不再回來. |
當他談到現在的作品轉變更快更大,因為比較沒有創作的包袱,不需要去配合市場的喜惡改變創作的面向,而是從生活和情感出發尋找創作的題材和靈感。我問老師會希望在藝壇上能夠有什麼樣的地位嗎?他很輕鬆的說:「喔!這個我很早以前就放下了,因為藝術成就已經不是我追求的目標了,在當兵時就思考過如果以一個藝術創作者出發,也許要積極去參加像威尼斯雙年展之類的國際畫壇盛會,但是最終這些留下來只是個人的成就。而自己更希望能夠去影響更多人參與或享受藝術,所以此時此刻對於創作是不抱著名利的目標去進行,是很單純的享受創作的過程。」把有感覺的畫面或是想法捕捉下來,就是他的創作的動力!
最終的目標希望能夠吸引更多人進入藝術之門
忠銘老師說了一段話令人動容:「其實自己一直在思考的就是如果今天是活著的最後一天,我希望那些曾經接觸過我的人,能夠因為我的因素對於藝術產生些興趣,能夠延伸出來更多的藝術愛好者。我生命的主軸是不太在乎這輩子擁有過什麼,而是當你走了之後留下了什麼!如果有人能因為我的關係接觸了版畫,願意敞開接納藝術美好之門,對我來說就是一種成就!」
其實很多時候往往在我們的學習過程中,遇到好的老師真的很重要,因為一般人對於把紙拿出來,顏料塗下去都有心理障礙,所以怎麼去突破這個門檻就要靠引導者的帶領了!這十年來,忠銘老師一直在做藝術分享的工作,希望更多人可以藉由他的引介,發掘或更貼近身邊的美好事物。
把極度內化的教學理論 深入淺出的吸引大家進到這個殿堂
當初忠銘老師創立324工作室時,一方面希望擁有屬於自己的創作空間,同時也希望把藝術傳遞給周遭的朋友,藉由在工作室裡進行的課程活動,像是在人們的心湖裡投下一顆石頭,擴散關於藝術的漣漪!我問老師為何用這個數字來當作名稱?然後就看老師轉身拿出了他之前在內湖工作室的門牌號碼,一切就這樣解密了!雖然現在他離開了那個地方,不過忠銘老師說324象徵了工作室創立的精神,所以目前仍會延續下去!
老師說雖然那時候在學校的教學理論和課程讓他感到吃力,但是也因為經過那樣的洗禮,讓他能夠在講課或導覽時,知道如何去拆解多元的創作原理,深入淺出的把要傳達的訊息引導出來,所以每一個過程都有其存在價值!他才發現原來自己不算拿手的理論課程已經內化,成了分享藝術最佳的工具語言。忠銘老師說自己在進行工作室時把兩個時期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一個是大學時期訓練成為教師的背景和經驗,另外一個是南藝大時期作為一個藝術創作者的態度和精神,這個工作室就等於體現了兩個不同時期的重要元素。
懂得創作不見得知道如何引導,一個優秀創作者可能不曉得要怎樣把自己的理念宣揚出來,因為忠銘老師能夠把藝術創作的過程作一個完整的介紹,有了大學那四年的理論課程,現在才能夠把藝術創作的語言轉換成大家一般人可以瞭解的語言,讓更多人被忠銘老師有趣又淺顯的繪畫語言深深吸引,而持續不斷地去上他的課…
待續
接下來第二篇會有忠銘老師對於我提出很多關於一些接觸了創作、繪畫的人的一些疑問有精闢的見解,很多想法和概念相信對於許多喜歡創作的人會有很大的幫助!下週見囉!
長大的熊,只剩呼吸,但卻只能仰賴外物.
長大的熊,不知道自己發生什麼事.
天空下起雨,一直不停.